有苦难言:中国内刊的雷区
说起做内刊,许多内刊工作者是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尽管心有宏图大志,变成文字却小心翼翼,像裹了小脚的婆娘,大气都不敢出一口,哪篇文章揭短了,哪篇文章暴露了不好的一面,挨老板一顿臭骂,下次就啥都不敢说了。内刊的“出身”确实让许多内刊工作者有苦说不出。
做内刊的人,千万别把自己当孔明,以为自己跟老板是一伙的,“站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的角度”去跟老板探讨什么经营管理之道,你的任务就是把“一张白纸”,“写上最美丽的文字,画上最美丽的图画”,甚至也别把自己当文人,因为你不可能在自己的内刊上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,就当是一个“油漆工”或者“粉刷匠”,把那张“白纸”给涂抹花哨就行!
大家或许以为这些都是气话,其实不然,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下:
一、内刊的舆论作用
内刊在形式上和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是完全一样的,似乎也是舆论媒体,但内刊与公开媒体最关键的区别就是立场问题。
传统媒体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,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,可以说任何百姓想说的话,可以“独立、公平”地发表自己的言论,有言论的自由,而内刊不行,因为内刊从诞生开始,就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说话的,维护的是企业的利益,所以就不存在什么“公平”和“舆论监督”的问题。如果说有监督的话,那也是企业对内刊的监督,而不是用内刊监督企业。所以,内刊的舆论作用,就是赞扬企业,对内鼓舞士气,对外竖立企业正面形象。
二、内刊对于企业决策的作用
无论老板和领导层宣称的多么漂亮,在实际上,内刊对企业的决策几乎不起作用,反而是企业决策的执行和宣传机构。比如,本来可以通过内刊发表大家对企业管理的看法和意见,供老板和领导层决策,但是这个却有违内刊的先天立场,所谓“家丑不可外扬”,大家有话可以在其它渠道进行内部沟通,而在内刊上是不适合暴露企业的什么漏洞的,更要注意的是,大家都是在一个团队工作,如果意见表达不当,反而会造成内部的不团结,形成“内耗”,这就有违内刊的初衷了。所以很多员工不在内刊上发表意见,也是明智的。
三、内刊对于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
基于内刊同样的立场,内刊实际上也不允许参与任何的企业管理活动。比如,产品的库存、资金的流转、销售的策略、成本的核算、质量的控制等等,企业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机构去控制和管理,如果有问题,也是各个部门的问题,或者是互相的协调,而所有这些问题,都是内刊不能涉及的领域,一旦内刊涉及了,就是踩了地雷!比如,企业资金周转暂时困难,需要向职工借款,这时内刊人不仅不能涉及这里的任何问题,甚至连表扬那些积极向企业提供资金的职工都是禁止的,不要涉及任何这类问题,因为这样会对企业的信誉和经营能力造成很恶劣的影响,让对手或者客户知道了,更会造成实际的经济损失,说得严重点,会“泄漏商业机密”,仅仅这样一条,就够刑事责任啦。
企业的管理和决策,自有企业的相关机构来负责和解决,老板可以召集各种内部会议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并进行决策,但不能是通过内刊的渠道,因为这是企业的“面子”,而很多问题是不能提到“面子”上来展示的啊。
那么什么样的内刊是好的内刊呢?我觉得就像一个人的气质:我们见到一个人的时候,凭着他的外表和简单谈吐,就能感受到他的基本素质和性格特点,比如:这个人很有修养,很文雅等。那么好的内刊也应该是这样:在大家看到内刊的时候,感到的是这个企业员工都很团结,也都很有素质,如果想讨论企业的问题,也一定要务虚,绝不能务实,比如,可以谈改革开放对企业的促进啊,谈三个代表给人的激励之类,而对企业管理的涉及,就是表扬各个部门的工作成绩。
总之,让人看了内刊,找不到企业的任何问题,全是无形中的赞扬,给人以这个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,员工精诚团结,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就对了,而利用内刊找出企业现存的问题并希望解决的所有想法,简直是在雷区穿行!!!
内刊若想做出点实际效果出来,还必须依赖于一个企业的开明程度、执行效果,如果企业的老总偏爱报喜不报忧的“党报”、“官样文章”,为了保住饭碗,奉劝内刊人还是继续做寡淡无味、皆大欢喜的内刊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