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刊面向的大部份是本地客户,偶尔也有一些国外公司需要做中国区内刊。这些有强烈企业文化气息甚至所在国文化气息的国外客户,和中国本土客户相比,区别还真不小。
其一是工作时间长。可能因为我所接触的恰好是以认真出名的日本、德国、新加坡公司,他们比中国人更喜欢开会、发EMAIL、打电话。以一本三个月一期的内刊为例,通常是用一个月搭框架、准备前期材料,用半个月约稿、修改、确定文稿,用半个月设计并逐渐提交版面,用半个月修改,半个月印刷和发行,双方密切接触的通常只是提交版面和修改的一个月时间,而国外公司会把这个时间拖长为两个多月,经常要求开会沟通,要求看文稿之后再设计,甚至要求制作方参与印刷和发行等等。
其二是太过较真儿。我们通常会在口头与客户商量,至少提交三次版面,看版顺序为:遍看版面风格、图文搭配比例;第二遍才看内文;第三遍我们会统一校对,修改细节。这是所谓的“抓大放小”,节省时间,加快进度。国内的企业随意性比较大,企宣人员经常不知道老板一拍脑瓜会添点啥删点啥,撤旧版上新版成为常态,甚至随意加页减页,所以很容易理解杂志社惯常的看版顺序。而外企计划性非常强,在做计划时已定好各页的内容并严格遵守,既要求速度,又从遍看版开始就揪小细节,让人十分头痛。
外企习惯于规范化,有时弄得十分别扭。比如在中文字体当中硬要挤进他们常用的英文字体,劝说无效,只好一一嵌入,结果一看,实在别扭,又一一改回。又比如在内文中也非要在文字右上角缩小插入注册商标?;,劝说又无效,没有这么小的符号,美编只好用PHOTOSHOP硬做出来帖上,看上去就像脏油墨。当然,最后又取消了。如此回环反复,把美编折腾得死去活来。
其三是“针要两头利”。外企有时十分死板,字也要放全,图片也要放全,所有图片都要有图说。如果完全遵照要求,不用说,肯定是全版密密麻麻透不过气来。开始时我还会让美编照惯常方式设计,自己写长篇大论的EMAIL解释。他们表示明白,但还是要求看透不过气的版。现在我为了省事儿,会让美编做一个“符合审美”的版,再做一个“符合要求”的版,由他们挑去。
当然,所有硬币都有两面。外企又有些极好的特点,总的来说我还是挺喜欢为外企工作的。
对企业而言,内刊是“锦上添花”的东东。能长期稳定做内刊的企业,都是有实力和美誉度的。本地企业的内刊喜欢花团锦簇、腾云驾雾的文字和设计。外企的内刊则相当平实,页数少,内容满,活动多,既展示企业的实力,也直接解释、推介企业的服务,又比较符合国际审美潮流,最终的效果总是比本地企业的内刊大气、实用、特别些。
外企这种踏踏实实、想做百年老店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,内刊也非常讲究“一致性”。与希望大刀阔斧改革,从版式到内容全部换过的本地企业不同,外企总会轻巧地把母公司的内刊抛出,希望从栏头页码到内文到照片到颜色,统统一致。只要依葫芦画瓢,他们就会赞好。一家德国企业夸奖“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设计”我们不仅没有高兴,反而有些黯然,这叫设计吗?只能叫排版吧。我们并没有机会向外企展示真正的设计实力。不过,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外企母公司所做的内刊,确是珠玉在前,本身也很值得借鉴与效仿。
外企很注重品牌和信誉,行事干净明朗。内刊外包时一般会找几家较大的杂志或广告公司开招标会,一签就是一年或两年,价钱很好,付款及时。在做杂志时,外企也舍得把钱花在刀刃上。比如一个以橙色为标志的德国企业,那种橙是专色,为成本计,我建议封面用专色,内文就用近似色好了。半小时后,消息过来,决定全本用专色。算下来印刷成本增加了四分之一。这也是一个区别:中国企业会舍得增加四分之一的页数,却不会舍得为每页增加一个颜色。事实上,对普通读者而言,区别实在很小:只会觉得这本杂志特别明亮。另一家日本企业也是如此,一直用进口纸和进口油墨,印刷价格相当高。有见于此,从第二期开始,美编就敢用低调而瑰丽的花纹做装饰了??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印刷条件都能承载的。
外企员工的素质普遍高,不热情,但待人礼貌、客气,反馈非常快。这只有两种可能:一是上下级沟通顺畅,二是企宣人员有版面决定权。虽然需要不停修改,到底知道方向,比本土企业事事需上递天听、等待良久好得多。外企虽然常提出不合常理的要求,但若能得到合理解释,也会迅速偃旗息鼓,进入下一课题。习惯这种相处方式的话,会觉得相当舒服。